深入推進我國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第二屆全國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工作推進大會典型發言集萃

作者:本站   發表時間:2016-08-23      分享到:

1.jpg

四川省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郝康理

2.jpg

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楊振之

3.jpg

湖南省旅游局局長 陳獻春

4.jpg


      堅持“五個結合”促進“五個共贏”

  張家口是燕山—太行山片區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同時又是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旅游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近年來,張家口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冬奧會的有利時機,將旅游扶貧作為一項戰略舉措,逐步探索出一條以旅帶農、興旅富民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路。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拉動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張家口的主要做法是:堅持“五個結合”、促進“五個共贏”。

  一是規劃引領,堅持旅游產業布局與脫貧攻堅結合,促進產業和民生共贏。在編制旅游發展規劃、爭取旅游發展資金、安排旅游公共項目時,向有條件的貧困村傾斜,使鄉村旅游和扶貧開發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同步顯效。“十二五”時期,全市集中打造的208個旅游專業村中,90%是扶貧攻堅重點村。

  二是景區帶村,堅持旅游景區發展與農民轉移就業結合,促進企業和農民共贏。政府對貧困農民開展免費技能培訓,并牽線搭橋幫助農民到景區務工;同時利用扶貧小額貸款,資助貧困農民在景區承包游樂設施、經營土特產店鋪等,促進農民從一產向三產轉移,既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全市42個景區累計吸納農民工就業1.2萬人,其中80%是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增收1.3萬元。

  三是能人帶戶,堅持企業大戶領辦與農民個人自辦結合,促進資源和資本共贏。支持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引進龍頭企業整合旅游資源,通過股份合作實現“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全市涌現出張北喜順溝、尚義十三號、萬全霍家房等100多個鄉村旅游專業村,帶動1200多戶貧困農戶脫貧。

  四是改善環境,堅持旅游設施提升與改造農村民居結合,促進生產和生活共贏。把旅游扶貧試點村優先列入異地扶貧搬遷建設點和美麗鄉村建設范圍,每村投入1000萬元左右,按照“村莊景區化、設施旅館化”的標準,將傳統民居改造為現代民宿。2016年至今,改造了崇禮奧運核心區、交通干線兩側和城區景區周邊的村莊。

  五是生態文化,堅持提升旅游體驗同延續鄉村文脈結合,促進經濟和精神共贏。對東方人類遺址、華夏民族祖先、古城堡、古民居、古寺廟等物質文化遺產和打樹花、二人臺、蔚縣剪紙、陽原皮草加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修復,以實景演出、特色商品等形式融入鄉村旅游,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傳承寶貴的傳統文化。2015年春節期間,到張家口市蔚縣暖泉古鎮感受年味的游客不下10萬人,綜合收入超過8000萬元。同年暑假,張北草原音樂節和草原天路吸引游客超過100萬人,綜合收入突破7億元。全市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


  三創新、兩注重旅游+扶貧融合發展

  四川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艱巨的省份之一,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優勢。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扶貧工作,把旅游業納入全省17個專項扶貧計劃中。我們以創新體制機制為突破,走出了一條“旅游扶貧”的新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通過發展旅游惠及貧困人口達50萬人以上;2015年我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為6646萬農民帶來人均786.2元的收入;參與旅游的貧困戶比上年同期增收1424.9元,旅游產業已成為四川旅發委創新體制機制的突破口,成為省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在工作推進中,我們努力做到“三個創新”和“兩個注重”。

  一是創新理念,科學推進旅游扶貧工作。脫貧是目標,扶貧是過程。各行業部門扶貧是主責;各級政府是脫貧的責任主體,簡而言之就是“條條扶,塊塊脫”。旅游業是產業,要以“扶”來定位,通過旅游產業扶貧來助推區域脫貧。同時,旅游業涉及多個行業,因此旅游業扶貧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發揮旅游部門的統籌作用,凝聚各方力量齊抓共推。

  二是創新機制,積極構建旅游扶貧新格局,建立了“部門協作、省地聯動、多方參與”的旅游扶貧工作機制。建立全省旅游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在省旅發委內設扶貧辦,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建立“四大片區”旅游扶貧促進中心,開展片區旅游扶貧規劃、培訓、指導和評估等工作。聯動省委組織部選派首批22名旅游類專業人才到重點貧困地區掛職分管旅游的副市縣長;聯動省臺辦從去年開始實施1000名鄉村旅游帶頭人赴臺學習交流計劃;聯動省委宣傳部開展旅游扶貧宣傳活動。

  三是創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動旅游扶貧。打造“景區帶動型”,通過提升存量景區、打造增量景區,帶動當地及周邊居民開展食宿接待、配套供應農牧產品和旅游商品銷售等活動。

  發展“鄉村旅游型”,按照“風貌特色化、功能現代化、服務標準化”要求,依托城鎮、公路沿線、農(林)產業園區等,開辦農家樂和鄉村民宿等,以多種業態、多種方式為游客提供服務。

  四是注重示范引領旅游扶貧。聯動省扶貧移民局制訂旅游扶貧示范區、示范村和民宿旅游達標戶標準,確立了“十三五”創建30個省級旅游扶貧示范區、1000個示范村和1萬個民宿旅游達標戶的目標。

  五是注重發揮市場化旅游扶貧作用。聯動省財政廳建立了“四川旅游產業投資股權基金”;委托專業機構策劃包裝了“8+30+100”旅游招商項目,其中8個跨區域重大項目涵蓋全部貧困區域,30個精品項目中有15個、100個優選項目中有43個涉及貧困地區。


  旅游規劃如何做到精準扶貧

  十八洞村,這個藏在湘西偏僻幽靜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56.76%。楊振之來也發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10月17日與花垣縣十八洞村簽訂旅游規劃編制協議書,2015年11月11日入場考察到今年元月規劃編制完成至今,十八洞村旅游者人次從去年同期不足10萬增加到今年的20萬人次,農家樂新增3家,民俗活動開展12次。規劃對旅游發展的促進作用得以充分體現,總結得出如下幾點經驗:

  精準了解貧困對象,建立一戶一臺賬的旅游扶貧檔案。我們對每戶貧困戶入戶進行摸底。對每戶的收入、年齡、文化程度以及致貧原因進行詢問,同時現場勘察每戶貧困戶的住房條件,包括房屋建設時間、完好度、面積、院落空間、位置條件等,為每戶貧困戶建立一戶一臺賬的旅游扶貧檔案。

  精準確認各貧困戶參與旅游開發的能力。公司團隊對每戶貧困戶在特色商品開發、農業與養殖業傳統農產品、旅游服務觀念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評估,以預測貧困戶參與旅游開發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經營的方向。

  明確貧困戶參與旅游的方式與模式。結合貧困戶的住房面積、院落規模、位置條件、能力條件以及家庭勞動力的數量,明確不同的貧困戶選擇不同的參與方式,包括自主經營民居住宿、出租房屋獲取租金、自主經營餐飲、發展農業種養殖業、經營手工藝品、經營商品、到集體企業從事旅游接待服務工作、獲取集體收益的補助等,并結合扶貧檔案精準到每一戶。

  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打造河北新模式

  河北省共有62個貧困縣、7366個貧困村、310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燕太片區、壩上地區和黑龍港流域。這些地區旅游資源富集,集中了230家A級旅游景區、113處森林公園、31處地質公園,具備旅游開發基礎的貧困村有793個。為進一步做好旅游扶貧大文章,我們按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把貧困群眾組織起來、把貧困村帶動起來、把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來、把文化特色弘揚起來”的思路,在全省440個貧困村,探索推廣精準旅游扶貧新模式。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精準要義。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旅游發展和脫貧攻堅兩張皮、缺乏機制帶動等問題,河北省扶貧辦把工作重點放在貧困村、貧困戶與旅游產業的精準對接上。逐村逐戶分析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制定“旅游扶貧菜單”,對號入座、精準“點菜”。對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實施就業扶貧,鼓勵其通過參與景區和合作社經營增收;對景區內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實施資產收益扶貧;對既無旅游資源、又無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實施救助扶貧,從景區門票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為貧困戶提供幫扶。通過以上措施,實現20萬貧困人口初步脫貧。

  二是突出機制建設。主要從兩個方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在景區帶村方面,將貧困村納入景區管委會管理,實行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全省20個重點景區率先建立景區帶村管理體制,帶動21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形成了旅游規劃帶村、資產平臺帶村、基礎設施帶村、政策扶持帶村、旅游業態帶村、市場營銷帶村、優先就業帶村、智慧景區帶村等帶村模式。

  在能人帶戶方面,重點是新型經營組織帶個人,村村組建旅游扶貧股份合作社,貧困戶以土地、山場、閑置農宅等參股合作,選拔懂經營、善管理、講奉獻的能人管理,通過合作社高效運營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同時,采取設立扶貧互助金、吸納就業、結對創業等辦法,形成黨員帶群眾、先富帶后富、回鄉帶本鄉等多種帶動模式。全省通過“雙帶”模式,共開設農家樂2095家,農家客棧1488家,直接帶動4萬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增收2305元。

  三是突出工作保障。強化政策支持,在旅游貧困村推進承包經營權流轉,落實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等相關權益,提高貧困戶財產收益比重。實施更加靈活的用地和投資政策,支持和鼓勵專業化旅游企業參與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強化資金支持,從2016年起,每年安排2億元扶貧資金和2000萬元旅游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旅游扶貧項目和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強化金融支持,出臺《“政銀企戶保”金融扶貧實施意見》,大力推廣政府搭臺授信、銀行降檻降息、企業農戶承貸、保險兜底保證的金融扶貧模式。今年,省扶貧辦將投入1800萬元旅游扶貧試點資金,用于集中連片、整村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撬動信貸資金2.79億元。

  創新景區帶村扶貧促進全域旅游發展

  淶水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是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重點縣。以野三坡景區為龍頭的淶水旅游業,歷經30年的發展,已擁有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多項桂冠。2015年累計接待游客36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5億元,旅游總收入13.5億元。

  發展三步走,突顯旅游精準扶貧:一是自然帶動。景區開發之初,廣大群眾自發參與、融入旅游產業中。到2010年,野三坡景區帶動全縣4萬人、89個貧困村脫貧。二是有計劃推進。景區始終把旅游業作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農家游。“十二五”期間,景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8.2億元,旅游總收入44.93億元,山區貧困村由97個減少到60個,3萬人脫貧。三是精準實施。景區把3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1439戶貧困戶和2444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省“旅游扶貧試點縣”試點村,立足各村、戶實際情況,實施景區帶村,村村發展旅游業,村村建立股份制合作社,確保2017年實現精準穩定脫貧。

  創新六舉措,實施全域旅游扶貧:一是以資產平臺帶村。建立縣鄉旅游扶貧資產收益平臺,即縣政府一次性投入1000萬元用于野三坡景區建設,每年從當年景區門票收入中提取1000萬元,扶貧對象每人領取收益1000元。建立村級旅游扶貧資產收益平臺,即政府統籌使用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成立股份制合作社,貧困人口全部入社參股。目前,已成立扶貧產業合作社234個,包括股份制扶貧產業合作社165個。二是以旅游規劃帶村。按照建設“太行部落”的功能要求,對33個貧困村統一規劃,確立發展思路、旅游項目、扶貧模式及運營管理機制,明確旅游扶貧目標定位、主導產品、旅游功能設施、新業態項目等,精準到村、精準到戶。三是以基礎設施帶村。將景區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加快提升貧困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完成改造危房8298戶,新建或改造旅游農家院550戶,新建或改造道路150公里,為貧困村發展鄉村游提供基礎保障。四是以旅游業態帶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新建百里峽藝術小鎮、月亮灣健康小鎮、圣誕老人小鎮、小豐口休閑小鎮等4個特色小鎮,打造了8000畝的花海景觀。新發展家庭手工業5000戶,新建11個農業觀光采摘園和生態養殖游樂園。五是以優先就業帶村。與旅游培訓相結合,建立景區人力資源大數據系統,分級分類開展培訓7萬余人次,優先安排貧困村人口從事旅游服務業。目前景區已帶動7個鄉鎮、90多個村、1500余家農家院、3萬人就業。六是以市場營銷帶村。把貧困村全部納入精品旅游線路,協調、引導旅行社將游客向旅游村分流,由旅行社統一向村旅游合作社支付費用,作為村級旅游扶貧平臺收益,納入股權分紅范圍。2015年至今,旅行社累計向旅游合作社輸送游客5.3萬人,支出3500萬元。

  2016年7月,河北省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在淶水召開,淶水景區帶村旅游扶貧模式成為全省樣板。我們將以創建旅游扶貧試驗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進一步開拓創新,爭創全國旅游發展的新標桿。

  把綠水青山變成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留壩是國家級貧困縣、秦巴山區扶貧連片開發重點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蕭何月下追韓信”等歷史典故均出于此。近年來,留壩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人文資源,以建設中國山地度假示范區為目標,走出了一條旅游精準扶貧的創新之路,全縣通過發展旅游業脫貧人數占總脫貧人數的70%以上。

  一是發展全域旅游,為旅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按照“全民參與、全產業鏈融合、全地域打造”理念,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堅持全域規劃,破解大秦嶺地區旅游只打生態牌、綠色牌的同質化瓶頸,編制并實施中國山地旅游度假示范區系列規劃。堅持全景建設,從2012年起,累計整合資金3.8億元,持續推進以城區、鎮村、道路沿線、河流水系、景區景點和綠化美化提升為主要內容的“精美留壩”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六大工程,實現了“處處皆風景,無處不留客”的全域旅游環境和景觀格局。堅持全產業鏈融合,按照大融合和“旅游+”的理念,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等旅游要素,全力推動農旅、文旅、體旅、醫旅等融合發展,形成了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山地運動、研學旅游、文化創意等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旅游業態和產品體系。

  二是景區帶動,讓貧困戶成為旅游直接從業者。針對游客個性化、差異化、碎片化的消費需求,在原有張良廟、紫柏山、棧道漂流等核心景區景點的基礎上,精心打造了紫柏山滑雪場、棧道水世界、留侯老集、老街旅游街區、火燒店青少年自然成長營等一批特色景區。各景區90%的就業崗位提供給縣內貧困戶,并以景區為中心,輻射發展農家樂、農家賓館近200戶,旅游直接從業人數達3000多人,每個景區都成了“精準扶貧點”和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

  三是產業融合,讓貧困戶成為旅游商品提供者。堅持農旅融合,著力把優質特色農產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讓貧困戶成為旅游商品的提供者、受益者。通過種源控制、品牌認證、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等措施,成功推出了“留壩棒棒蜜”“留壩土雞”等一批名優產品,留壩香菇、木耳、土蜂蜜、西洋參、板栗、銀杏等6個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成為全省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產品最多的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為農特產品和旅游商品銷售插上翅膀,實現全縣所有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全覆蓋,成為全省首批電子商務示范縣。

  四是扶貧扶志,讓貧困戶成為自信自立創業者。堅持以“全民素質提升工程”為抓手,廣泛開展“花開萬家、庭院美化”“曬被子亮孝心”“最美留壩人”評選等主題活動,教育引導群眾積極踐行淳樸、善良、文明、好客、包容、創新的留壩人核心價值觀,讓貧困群眾在參與旅游中接受新思想、養成好習慣,獲得了從思維方式到行為模式的全方位革新,實現了物質和精神“雙扶貧”,群眾文明素養的提升也促進了旅游產業更好地發展。

  聯村“三變”促“三農”旅游扶貧助小康

  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景區開發建設過程中,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動核心景區8個村脫貧2450人,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246元(旅游收入占45%),為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9倍,村集體經濟平均積累22萬元,公司收入1100萬元。2016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萬人次,同比增長64%,旅游綜合收入達2.1億元,同比增長86%。

  互聯網+三農美麗鄉村歡樂多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經濟開發區內,距離合肥市中心約50公里,輻射人口近2600萬。項目所在區域總面積60余平方公里,人口5萬余人,村民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三瓜公社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電商、鄉村旅游,大力發展鄉村經濟。項目成立一年來,當地村民經濟收入節節攀升,村集體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

  項目落戶前,村里土地閑置較多,無人種植,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專業合作社、山里鄰居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山里人家養殖專業合作社、桃源瓜果專業合作社等四大產業合作社。合作社優先吸收貧困戶,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施精準扶貧。目前,四大產業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000多戶,帶動了周邊11個村落農民共同致富。合作社打破傳統的運作模式,將種植、養殖、生產、線上下線交易、物流等環節融為一體,產品產量、價格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參與踴躍。

  三瓜公社以“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為理念,加大對村莊道路交通整改,埋設污水管線,做好綠化整潔,建設無線網絡覆蓋。通過一年多的整治,村莊道路暢通,環境整潔,青山綠水,村容村貌重新煥發出活力。

  通過網絡平臺及線上線下融合,大力實施訂單式農業,使土地利用更科學,生產要素與市場對接更緊密,農產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三瓜公社致力于通過電子商務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農產品開發、產業基地建設,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給留守貧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2015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均增收3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增長34%。

  通過傳統農業轉型,將傳統農業與休閑旅游業有機融合。打造觀光、體驗和旅游農業帶,形成四季四景。同時讓村民參與到景區建設、運營、旅游紀念品生產、加工各個環節當中。部分村民通過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資源,參與到景區客棧、農家樂及主題農業帶等配套產業中,通過三瓜公社的統一打造,獲得了更多的經濟收入。

  接下來,我們合作社將探索建立更加長久的機制來應對游客的快速增長,希望打響合作社的服務口碑;把鄉村旅游和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農產品觀光結合起來,讓夏季避暑變為全年休閑娛樂。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乱码视频,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色欲,日韩无砖专区中文字幕,国产色欲女人乱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亚洲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性爱视频大全 | 亚洲最大天堂在线 |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